查看: 3044|回复: 7

高校校友团体做公益的地域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6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同高校的校友团体在地方县市做公益,未必选择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不妨先从与本校渊源深厚的地方着手。在有渊源的地方做公益,操作起来可能会便利很多,效益也会更为多元。先在这些地方建立公益基地,将服务地方和弘扬本校精神、普及本校校史、宣传本校先贤结合起来,待积累成熟,再以点带面,向其他地区发展。

高校和地方县市的渊源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以选择本校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家乡。这里说的重要人物,可以是创办人,也可以是功勋校长,也可以是著名教授和学生校友。比如武汉大学的前身是自强学堂,后者的创办人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他的家乡在河北南皮。再如兰州大学,功勋校长辛树帜是湖南临澧人,江隆基是陕西西乡人。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马君武原籍湖北赤壁,生于广西桂林。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的重要领导人、云南师范大学的创立者黄钰生是湖北仙桃人。晏阳初是耶鲁大学校友,家乡是四川巴中。南开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人蒋廷黻和经济学科的代表人物何廉都是湖南邵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名教授汤用彤、汤一介父子是湖北黄梅人,冯友兰是河南唐河人。清华大学的杰出校友闻一多、曹禺家乡分别是湖北的浠水和潜江。这些高校的校友可以选择这些先贤的老家作为公益基地。在先贤故里做公益,自然会结合宣传先贤的事迹和精神。如果他们的精神能够在当地落地生根,影响到学子成长和社会风气,那可是善莫大焉。

其次,可以选择抗战等历史时期本校曾搬迁办学的地区。抗战期间东中部高校普遍内迁,如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湄潭,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东北大学迁往四川三台,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宜宾,西北联大迁往陕西汉中。西南联大先迁长沙后迁昆明,也曾在衡山、蒙自和叙永办学。还有一些高校迁往本省山区县,如厦门大学曾长期在长汀办学,河南大学辗转在豫西南的嵩县、栾川、淅川、镇平等地办学,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在安化,湖北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迁往恩施。再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于北京,文革期间曾迁往荆州,最后定址武汉。六七十年代清华大学曾在绵阳建立分校。这些地区在抗战等特殊历史时期为学校提供了办学空间,校方和校友群体对之有所回报理所应当。西南联大离开昆明时就将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是为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校友近年在云南建立了几十所西南联大小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华中大学抗战时期迁往大理喜洲镇,近年该校和当地联系紧密,大理二中已经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大理附属中学。抗战时期条件最为艰苦,高教的成就也特别辉煌,在这些内迁办学地开展公益,如能与研究弘传民国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相结合,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再次,选择本校校友曾工作、奉献、做过公益的地区。如长沙、贵阳、重庆都有清华中学,都是抗战期间清华校友创办的。今天的清华大学校友重拾前缘,关注湖南、贵州、重庆的山区,当地的清华中学校友还可以做一线义工。再如华中师范大学校友汪金权毕业后即在湖北蕲春山区的乡镇中学扎根任教,该校校友做公益便可以选择蕲春。又如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曾到贵州大方支教,该校的学生志愿社团便长期关注大方。清华大学校友蔡川泰老人长期资助青海玉树州学生,华中科技大学援之缘支教协会长期组织到甘肃古浪支教,中山大学学生志愿者多年坚持到陕西紫阳助学,复旦大学毕业生马骅生前在云南德钦支教,这些地方也都可以成为各校校友重点关注的对象。

复次,还可以到和本校学术研究有过渊源的地区做公益。如华中农业大学专家长期在三峡地区培育柑橘,该校校友不妨在秭归等县建立公益基地。兰州大学的敦煌学是优势学科,兰大校友做公益可以选择敦煌市。再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华北乡村建设协进会,实验基地在河北定州和山东济宁,当时清华、南开、燕京、金陵诸大学及协和医学院都是协进会的合作机构,对两地建设多有贡献。今天的各校校友可以关注定州和济宁,甚至可以将乡村建设工作恢复起来。

最后,和本校所在城市有渊源的地方,也可以成为本校校友的关注对象。这里举北京大学湖北校友会的例子,他们在湖北重点关注了钟祥市的柴湖镇。柴湖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集中安置区,居民多为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移民,他们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过极大的牺牲。北京是南水北调的主要受益地区之一,在道义上有理由关注柴湖。北大湖北校友将柴湖作为公益基地,可以说是在替北京、替母校还愿。

选择和本校有渊源的地区当然还有其他的切入点。各校校友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不同县市作为公益基地,也可以在一地或一类地区多校协同开展活动。如南水北调水源地和移民安置地,涉及湖北、河南、陕西很多县市,在这些地方做公益,京津冀豫很多高校的校友都可以参与进来。以上所言的定州和济宁,活动当然更适合各校校友一起参与。

高校校友做公益,自然要体现出智力优势和文化内涵。除了慈善以外,其他很多深度公益项目都可以展开。先选择重点关注对象,建设好一两个深度项目,将来其他很多项目都可以以此为依托开展起来。各高校及其校友群体都是有很多资源的,校友团体可以牵线搭桥,将这些优势资源引向这些地区。做公益还只是第一步,通过公益搭建平台,引进各类资源,促进当地教育、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建设,这才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目标。

校友们在这些地方做公益,不光造福当地,对母校、对自己也都有好处。公益公益,本来就是对各方都有益。校友做公益本身就是在宣传母校,提升母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参与公益活动也是校友们建立联系、加强交流的好机会。身处公益基地所在省市的校友,介绍校友团体到本省市做公益,将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公益资源为家乡所用,又在家乡宣传了母校,可以说是 “公”、“私”两全。将来随着公益活动的深入和双方情感的加深,学校还可以把学生实习基地、学术调研基地甚至是优质生源基地建在当地。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以本校或先贤之名命名图书馆、中小学校等,或者建先贤纪念馆、历史陈列馆。有了这些实体单位为依托,学校作宣传、校友联络活动也会更为方便。

这里对西南联大四校校友有一个建议。能否在联大校领导、著名人文学者的家乡,和当地义工合作,设立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人文讲坛。邀请学者专家到当地义务讲学,为当地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把联大的教育思想和联大人的品格传扬开去,促进教改,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如在湖北,便可以有黄梅汤用彤讲坛、仙桃黄钰生讲坛、浠水闻一多讲坛、京山陈友松讲坛、黄冈殷海光讲坛。各地呼应,让联大精神四处生根。这个项目的开展,当然不限于联大先贤的家乡,在其他民国文化名人的家乡也都可以用这种思维把讲坛开起来。苟能如此,长远社会意义将不可估量。

发表于 2014-6-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沙发
发表于 2014-6-6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奥!涉及好多啊!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6-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学习的
发表于 2014-6-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理有,展览不一定的。
发表于 2014-6-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深度项目的做成不容易啊!
发表于 2014-6-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道理,哈哈
发表于 2014-6-1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来论坛学习了,今天来学习下,留下走过的足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4-11-29 20:47 , Processed in 0.0761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