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万花筒(5):并非天使,公益人内心的左右互搏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作者:admin 保护原创,尊重版权。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公益人是一个很容易“被天使”的人群。 公益业是一个很容易“被崇高”的行业。 公益圈是一个很容易“被净土”的圈子。 中国30年的经济激荡重重地冲撞了国人的灵魂,大家迷失在了“被飞速发展”的路上——为什么物质条件似乎变好了,可是幸福感和安全感却更少了呢? 挣不脱功利横行的外部环境桎梏,放不下内心的种种贪念妄想,许多人似乎把灵魂中最纯净的部分投射到了公益领域——这是一群天使开展崇高事业的净土,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底线是不可以被打破的!近年来对中国公益的拷问不断,正是社会大众内心焦虑的爆发。如同Fans面对偶像破灭时的歇斯底里自暴自弃一样,国人面对中国种种公益乱象时也爆发出了愤懑和哀鸣。 然而我们所支持的,到底是中国公益呢?还是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公益?诚然,中国公益组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欠缺恰当的信息传递能力导致封闭是许多公益组织的短板;可是在没有深入公益行业去理解去支持前,仅凭个人想象给中国公益戴帽子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 不算之前的零星公益经历,善公益的职业人们与公益的触电长不过1年,短则1月。在公益践行的过程中,我们的观念和认知多次遭到冲击。就我个人而言,在或深或浅地同上海100+各类公益组织接触后,看待公益伙伴的观念才逐渐趋于真实,并深感依然有许多片面之处。 公益人并非天使,而是一群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着寻求平衡与解决方案的探索者和理想家。 公益业并不崇高,零成本是伪命题,通过服务或产品可持续地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才是目标。 公益圈并非净土,无私的自私的、谦逊的傲慢的、敬业的懒散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皆有。 而作为凡夫的公益人们,内心经常性地处于左右互搏的状态中: 【坚持VS放弃】 每当由于不明朗的未来而犹豫是否要放弃时,却出于大爱和社会责任感犹豫是否要再坚持一把!这是许多公益伙伴的创始人表达过的心声。 起初,我并不太理解这种心境。因为这些伙伴中不乏已经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比较清晰可持续模式的行业佼佼者。比起许多更稚弱的草根组织,他们已经“滋润”许多,如果他们都如此纠结,其他公益人该怎么办?! 而今,在见了更多“世面”后,我能稍稍体会了。快速发展期的民间公益明星们,在机构业务蓬勃发展的时候,面临着管理团队震荡的人力资本窘境;脱离初创迈入快速成长期的民间公益未来星们,在聚焦资源进一步扩大业务时,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可持续危机;初创期的民间公益新丁们,在热情满满地展开行动时,则很容易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虽然上述瓶颈也是企业发展之痛,但是公益领域内错综复杂的利益相关方和种种外部限制更加考验公益人的智慧和勇气。 坚持还是放弃?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中国公益行业中,我不敢肯定今日的伙伴明日是否依然还在。无论如何,向那些行为世范的伙伴致敬……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包容恐惧微笑前进。 【坚定VS妥协】 面对资源提供方时,公益人容易陷入选择障碍——坚定组织使命还是向现实资源妥协。 两种相对比较极端的态度我都遭遇过。虽然善公益拥有比较“高端”的职业人志愿者资源,但是我们只不过是公益新丁而已,在实践中找到许多有待学习和提升之处。有趣的是,外界对于我们的职业人特色却存在些许误解。有的公益伙伴对职业人保持着对抗情绪(可能是与企业合作中的某些不快体验吧),过度担心“被施舍”、“被草根”、“被拽着向前跑”、“受助人利益被妨害”等等;有的公益伙伴对职业人则太过迁就(可能顾及到职业人背后所蕴藏的资源吧),表示“你们说吧,合作细节都可以商量”,于是我们需要反过来提醒“受助人利益才是第一位的,他们开心了志愿者一定开心”。 其实,我理解公益伙伴的态度。既想要保障受助人的切实利益,又想要抓住任何可能的资源。对于机构创始人来说,如何管理好团队,避免员工因全局观缺失也错误处理利益关系,也是很严峻的课题。可喜的是,我们与公益伙伴通过更充分地沟通,对于坚定与妥协的尺度慢慢达成了共识,并从中积累经验,让善公益能够更好地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 赞赏那些坚持原则的公益伙伴。当资源提供方的诉求超出限度时,能坚持才能保障受助人群的利益。反过来说,我们也要理解资源提供方的合理诉求——我做公益不为自己,即便被“施舍”,依然感恩,要包容他人不同的动机。 引用容懂的一段微博“美国红十字会与企业开展善因营销的标准协议……1)100%捐款归红十字会,而且要求按周结算2)所有抵税额度归消费者(即原始捐赠人),而不是销售产品的企业3)所有广告资料中必须标示红十字会对企业的产品不作任何背书” 但愿中国公益组织通过专业化提升能够真正和资源提供方“平起平坐”,也但愿中国的垄断公益组织能有美国红会的霸气,避免成为行政资源、公共服务和商业利益置换的灰中介。 【公利VS私利】 说好话,行好事是否就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非也,在善言善行之前,有个重要前提是“存好心”!然后,才能真的成为一个好人,否则便是伪善了。315曝光的什么爱眼希望工程,就是基于恶意的假善行。 什么是存好心呢?不贪善名、不求利己、不嫉妒褊急、不抱怨愤世、不因积善而自觉高人一等、不要忆往期来。存好心,但凡自己能做到的全心全力去做;做不到的,则心有余而力不足,量力而为才好,不让公益人自身成为社会的负担。 但是,一点“恶意”都不起很困难,公益人并非天使,也会陷入公利与私利的博弈。 初遇某西部草根组织,其创始人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有人出25万年薪请我都没去,现在一个月就拿3000,都这样了还要被社会质疑,做公益委屈不委屈?”当时我笑了一笑,脑中浮现了另外两句话,一句是某企业家的“这是个人选择,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一句来自某公平贸易组织的创始人“做事情不抱怨。” 某些公益组织创始人,索取资源极为直接:“我们需要这样那样的志愿者,你们能不能给?我们不打算雇专职的,最好是不要钱的。”原来其需要的只是免费劳动力,而不是志愿者。“我们的能力只能请最便宜的看护,花了钱还无法给弱势人群提供有质量的服务。相对的,志愿者可能更关注受助人,服务质量更好,还能节省一笔人工费用。当然,希望志愿者也有所收获。”这样的公益伙伴同样坦白,但是让志愿者有了价值。 “中国公益还没有形成市场,还非常弱,公益伙伴间应该抱团取暖互相合作。遗憾的是,公益组织间的合作非常少,尤其是同领域的,为了自身利益,同行相忌。”某较资深的公益创始人说:“我愿意把我们的经验和成果分享出来,各位有需要的都可以拿来用。” 公益实践是生命的试金石,也是点金石。从各位公益伙伴的身上,我们能明显看到:为他人不为自己,才能从公益中真正收获快乐。公益人在成就他人之前,首先得成就自己,而私利则是成就途中的最大障碍。 公益应该是很快乐的,不是吗?公益人的许多不快乐,其根源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内心 。 希望社会给到更多宽容和理解,公益人并非天使, 在服务社会时已经体验着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带来的五味陈杂,公众不应雪上加霜。 可是一旦套上了“公益 “身份,便不能忽略这两个字蕴藏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实际影响力。不能忘记,道德底线的失守会给许多人带来“不安全感”和“不幸福感”,会给社会造成相当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