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3|回复: 3

藉以信仰挽救慈善危机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善心就像爱情一样,都有着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是“伤不起”的,这一点恰恰在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与“卢美美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印证。据相关消息称,“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红十字会所获捐款大幅度下降,使本就不发达的慈善事业雪上加霜。也有人认为,此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公众对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机构的不信任不仅由来已久而且积怨甚多,这种严重的不信任及不满情绪是早晚都要发泄出来的。

      换言之,中国目前慈善乱象丛生归根结底是信任危机,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慈善事业,只会沦为慈善买卖。而近日,网络上流传的《华商协会与宋基会暴露了国内慈善组织的缺陷》一文中,也间接表明,“中国慈善组织之所以会有今天这种失信于民的情形出现,并不是单一的事件造成的,要想改变这种格局,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大清理才行。”

      对此,腾讯文化观察在《中国式慈善乱象:做善事为何这样难?》中提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信息公开,因为公益慈善是“玻璃瓶里的事业”,要让阳光照进慈善机构,才能让慈善事业撒播阳光。而让阳光照进慈善,首先亟需破除慈善垄断。但该文也同时提出慈善垄断之下的公信力危机只是中国式慈善乱象的“标”,信仰危机(包括宗教伦理和道德伦理)才是症结的根本所在。

      信仰在慈善中的体现是什么?经济学家赵晓博士曾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对此表达自己的看法:信仰就是对“道”或者说上帝的一种理解和遵从。凭着这个信仰,人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人相信这个世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就不敢做坏事。而不是说通过一种理性去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不做坏事,它是人本身凭着一种信仰才不去做。

      “如果自己的企业没有商业道德,自己做了那些坏事,比如朝奶粉里面掺‘毒药’,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做不长。因为相信这个,所以有些事情人就不会去做了。这个就是从一个人的信仰引出的道德,所以信仰的确是道德的源泉。”赵晓博士也提出,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陷入了“木桶原理”陷阱。众所周知,最后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是诚信。

      可见,正如《中国慈善家》在采访时所说的话,“信仰是道德之源,也是慈善之源。”
发表于 2011-11-1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慢慢看~~
发表于 2011-11-1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社会进步需要信任
发表于 2011-11-1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社会进步需要信任
沉风 发表于 2011-11-19 21:16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5-2-25 04:47 , Processed in 0.0861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