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8427
- 积分
- 162
- 注册时间
- 2009-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性别
- 保密
- 精华
|
新人一个,参与讨论,楼主建议,非常之好,双手赞成
转http://q.sohu.com/forum/20/topic/4052138
何谓“资助”,就是用财物帮助他人,而“帮助”则指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援。或许有人会说我咬文嚼字,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篇高考语文阅读里的小小说《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摸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表,也没有连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和战栗.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战栗的手......"请见谅,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而且,他紧紧握了握我冰冷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道,"这已经是很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
小说中的“我”虽然没有给那个乞丐什么物质支援,但一句“请见谅,兄弟,我什么也没带”的话语,却感动了对方,靠的是什么?是真诚、平等和尊重,是精神层面的无穷力量。而“我也从兄弟得到了恩惠”,指的是尊重他人以后得到的理解与另一个被感染的灵魂的崛起!
帮助他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帮助者该站在什么角度,尽量少些形式主义。如果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许给予那些弱势群体的就不仅仅是物质支援,更可贵的是精神激励。我们在电视上屡屡可以看到某某领导去看望贫困家庭或者残疾家庭,右手拿着红包迟迟不肯松手,脸转向摄像机这边,只为等待相机和摄像机咔咔的那一刻的报道,说实话我内心底里真不是滋味。这正如天平的两边,一边加上重重的砝码----施舍对方的表现欲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另一边则被推向半空,上也不是,下也不能----满脸诚惶诚恐,点头哈腰,连声道谢。现在有不少电视节目常常遮住当事人的脸或者干脆不露脸,既是保护他人隐私,更是保护当事人的自尊。我想今后对那些贫困人员的救助,是否可以少一些形势主义?如果是为了防止某些工作人员的贪污行为,大可像公安办案一样,两人以上同行即可,并且让对方签字认可---有字据为证。
如果个人诚心帮助他人,大可不留名,无名英雄的角色则更令人感动、感激。我想起了宁波这座“爱心城市”,捐善款不留名已成风尚的事。1999年以来,“顺其自然”连续7次向市慈善总会隐名汇款,总额达117万元;去年镇海一位爱心企业主“我想”向镇海慈善分会一次性隐名捐赠108万元;一位热心人士化名“于遥”共捐资80万元用于助学。除“顺其自然”、“我想”和“于遥”外,他们的化名多种多样,有“爱尔”、“施明”、“家园”、“助学”等,其音其义,都表达了一份浓浓的慈爱之意。“顺其自然”的事迹曾经多次被报纸、电视台包括央视报道,也曾经被记者追踪,只是偶尔留下一个妇女的背影,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顺其自然”爱心款源源不断的飞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顺其自然”是一个爱心天使的化身,也是千千万万个爱心天使,形象永存人们心中!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做法将几百亿的家财捐献给慈善基金会,隐退后的盖茨将专心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香港武打明星成龙也热心于慈善事业......这样的事例无需一一枚举。
老人常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指的是如果我们得到了他人的恩惠应当有常存感恩之心、常有回馈社会之举,但是真正的奉献爱心的人会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理解、关怀,更是不求对方回报自己的!
换个角度,与其说是我们资助他人,不如说是那些弱势群体的窘迫给了大家奉献爱心的机会。
“资助”与“帮助”,你选择哪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