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都分社 于 2012-5-14 23:40:04 编辑
麦田计划,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一次偶然的拜访,我们因展览结识了他们。
之后,了解麦田,被莫凡的故事所感动,又是不经意的过程了。
直到,今年4月我们因一次特殊且充满意义的展览,麦田计划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作为“画出彩虹”儿童绘画全国联展的先期考察项目,走访马边的行程,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且独特的生活体验,当然这不仅来自工作的特殊要求,同时也是关于心灵,关于生命的一次重要旅程。
从确认名单到安排出行,整个团队都默默地却又极为契合地调整着自己的短期计划。连续三天的时间,我们都互相争论着,应该带什么样的礼物送给孩子们。是的,它们必须是便于携带而又充满意义的。当然了,还有各种出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4月28日
15:45正式出发,我们结识了麦田的各位朋友,当然了,还有“未识其面先闻其声”的活动组织人——小荞。
小荞
这是一次的特殊的旅程,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入山颠簸中,我始终带着莫名的感觉,是的,它与任何一次工作都不相同。耳边,是《朋友》、《童年》、《宁静的夏天》的熟悉的旋律,年青的,又充满活力。
20:38在黑暗的道路上,车辆缓慢地行驶。司机提醒我们,在能看到巨大“火炬”的时候,就离目的地不远了。大约又行进了5分钟的路程,远远看着耀眼的光柱,刺目,炙烈,突兀,我想这大概应是火电发电之类的厂房。巨大的烟囱冒出滚滚的浓烟,还有高大的钢架与水泥房子,在黑暗里蜿蜒、爬行至模糊不清的树丛里。接着又是一段没有明亮照明的道路,在我们还在暗自感叹那座由冰冷建筑架构散发着的工业金属味的厂房时。几个由红色霓虹灯串联的文字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马边人民欢迎你”。静静流淌的河水与街道边的灯光,迷离、炫目,充满了世俗生活的欢喜劲头。这里有整洁的街道与三五成群路边散步的人们,你很难从夜晚的灯光中分辨出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城镇。被黑暗包裹的小镇是安静的,能听见河水淅沥的声音,树荫交织的阴影,隐秘不定;但它同时又夹杂着城乡转化中的不安与矛盾,在被水泥填塞的河岸两旁,建起了旅馆、饭店、声光反复上演的歌舞厅,成为人潮涌动的集中地。
4月28日的走访路线会议
走访名单与人员安排
为孩子们挑选的礼物
匆匆结束了晚餐,我们带着些许的疲惫整理着明天的行装。早前曾达成走访的初步意见,我们会跟随羊坝小学的校长走访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困难家庭,路途不远,方便途中收集资料与拍摄活动。这仅仅是我们先期讨论的计划与想法,事实上在晚间走访会议的过程中,行程还是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跟随麦客中极具丰富经验的小组,前往秀水溪地区。这里地域偏远,行程困难,无疑对身体有着巨大的考验。校长解释说,这样的路线选择更具代表性,可以走访几个特殊的家庭,更能发掘展览的各种可能性。
4月29日
8:30大部队准时出发,活动组织人小荞在车上对所有走访者进行最后的人员路线确认。我们做了临行前的最后准备,因为走访路线的需要,我们必须在中途提前下车。
队长淡淡与走访向导天秀
8:56我们在一个叫铜矿溪的小站下车,和大多数山区的路边站大致相同,几个简单的杂货小店,路边粗略地摆放着一些山里新鲜采摘的野菜与水果。小贩简单打理着自己临时的售卖摊子,与身边不远的村民闲聊着什么。显然,我们的出现打破了路边一贯的安静,截然不同的穿着还是引得路人不断侧面。此时,一个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小姑娘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不同于一般山里孩子的羞怯与防备,她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原来,她就是我们今天走访路上的向导——天秀。
8:45在天秀与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与另一组麦客道别,开始了一天的行程。
经过了一段简易的铁索桥,水泥、车辆以及金属斑驳的味道都被隔绝了,这里远离都市,呼吸自如。抬起头,看着雨水清洗过的天空,阳光和暖,树木生长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桥的尽头是一家简易的农家铺子,里面杂七杂八摆放着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看来这应该是山里人最为便利的购物场所。
一段缓缓的长坡,是凹凸不平的泥泞山路,其间夹杂着马粪、干草的混合气味。经过雨水的浸渍,道路疏松且蓄满泥水。无意踩上去,只能跟着陷入泥里。
马老师与天秀行进最快,之后是队长淡淡、队员岱岱组成的第一方阵,而我与涂涂、李杰则时常被远远落在后面。为了采集更多、更好的素材,除去基本的随身装备,我们一共随身携带了三台相机,加之必备的各种镜头,负重增加不少。一路的拍摄与惊叹,随着行进的不断深入,这种感叹更加强烈了。不多时,路线急剧改变,跟着一条小路而上,坡度陡增,我们的对话少了许多。
经过一段难行的山路,众人已疲惫不已,汗水基本打湿了衣服。淡淡说:“天秀一早就出发来接我们,这样的山路大概走了2个多小时。”我们一阵惊叹,而天秀只是微笑着回应了我们。这里的孩子需要克服出行的困难与各种不能预料的自然气候,远是城里孩子不能体会的生活。
稍事休息,我们却也不敢耽误下去了。经过一段难得的阶梯,是那种人工堆叠的石板路,青苔幽幽,大蓬大蓬的不知姓名的野草恣意生长。大概是上午9点多钟,初夏的阳光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只见高高的阶梯尽头是一片亮光,它是那样的洁净与纯洁,世间的清风朗日,怕也不过如此了。攀登时,仿佛能看到自己,心底涌起一种默默的启示,万物广阔,你总在底处。
怀着一种莫名的虔诚与感动,我们顺利翻过旅途中的第一座大山。
一片低矮的草场
穿过一片葱郁的矮草丛,一座白色农居豁然映入眼帘。这便是我们走访的第一户人家。
豁然出现的一片梯田,尽头就是走访的第一户家庭
这是一户传统汉族家庭,老奶奶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迎接翻山而来的我们,脸上洋溢着微笑,直把我们往屋里带。跨过低低的门槛,眼前一下子黑暗起来。这处简易的木砖结构小屋,只有三间房屋,总体缺乏光线。灶台还没有清理,墙角堆放着各种生活杂物,还有些新鲜采摘的茶叶。再往内屋走,便是会客谈话的“客厅”了,屋内左角随意地摆放着四把长条凳,内里横放着一个老式花布海棉质沙发,陈色底子,印着大朵菊花,枝叶纠缠。应该使用了很长时间,加之空气潮湿,颜色早已暗淡不堪。
囤积的蔬菜与茶叶
搪瓷碗里的白糖粒,孩子说这是他们最喜爱的零食
根据之前工作的划分,队长淡淡、队员小杨主要负责询问受访孩子与家长,了解家庭基本生活情况,李杰、涂涂、毛姝主要拍摄各种走访素材,而我就是记录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细节了。见到陌生人到来,孩子都有些胆怯,直往沙发里角挤。为了打消孩子的防备,马老师先期将我们介绍给受访孩子的母亲,并拉着他们齐齐坐在屋子里。
孩子的玩具
通过了解,这是一个年轻的家庭,已养育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却比我还要小一些。家庭的主要生活收入主要来自在县茶厂做工的父亲,虽少却也是勉强维持着家庭的运作。而此次受访的小女孩是家中长女,在乡小学读二年级。虽然免去了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能帮助孩子们入学,但是实际的生活状况还是让家长对子女的未来充满不安与担忧。
询问与记录
听着他们的叙述,深切且直观地感受着这个家庭的生活,如此近距离,如此清晰。小姑娘一直躲在母亲身后看着我们,很少用语言表达。我们尝试着拥抱她,渴望与她交谈,希望知道她的故事,她却总是退却。她瘦小的身体里隐藏着什么,她所承担的那些交织着琐碎生活与天真童年的时间,也许本身就是不允许他人贸然接近的。
结束了第一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匆匆踏上行程,继续出发。
|